第55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之所以要举这个例子,不过是为了说明,连深受天子信任的十常侍中都有人表明态度倾向于史侯刘辩, 这说明,董侯刘协能得到的支持越发的少了。
  中平五年十一月,都城之中,流传着一个消息,天子入永乐宫,与董太后相对恸哭,悲不自胜,言曰:“史侯根基已成,董侯大势已去矣。”
  这种场景,让人忍不住联想到大汉的太祖高皇帝刘邦,当年他倾心幼子刘如意,试图废掉太子刘盈,最后失败之时,与戚夫人相对恸哭。
  不过如今的何皇后不是吕后,史侯的表现,与友悌兄弟却又颇为仁弱的惠帝也不尽相同。
  就在流言传出后不久,十一月中旬的大朝之日,天子发了明旨,立史侯刘辩为太子,幼子董侯刘协转封渤海王。
  史侯刘辩的册立,是嫡长子的胜利,虽然有很多朝中大臣看不惯皇后外戚何氏的飞扬跋扈,但是这和册封时候刘辩为太子完全没有冲突,太子的成功册立可以看成是他们对嫡长子继承制的成功维护,自然让许多人欢欣鼓舞。
  因为各种原因,刘辩被立为太子可以说是众望所归,也难怪天子凄楚地说他“根基已成”。
  但是,刘辩的处境并没有别人看起来那么好。
  历代天子继位之后,除非是刘宏这种由宗室入继的,主动提拔自己的外戚以巩固自己的权威,否则的话,外戚一直是相当令他们头疼的问题。
  当年西汉的孝武皇帝刘彻,在当政的两个时期,重用的外戚不同,早期是母族的舅父田蚡等人,后期就变成了依靠于他的提拔的皇后族人,譬如卫青、霍去病乃至于霍光。
  只看现在,为众人所传颂的是卫青、霍去病就知道,孝武皇帝对母族外戚的态度,在其母王太后去世之后,终于显露了出来。
  天子的妻族外戚归根到底能身居要职是因为天子的宠信,但是母族,由于太后以及孝道的存在,就相当令人头疼了。
  不客气地说,何进这个舅舅,对刘辩来说威胁不小,更可怕的是,他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做出出人意料的“蠢事”来。
  上辈子何进临死前召董卓入京,在刘辩看来,就是这个举动,直接葬送了大汉王朝。
  虽然大汉的覆灭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但是董卓入京无疑是一切事件的起始。
  在董卓之前,纵然黄巾起义让大汉元气大伤,州牧制度损害了中央集权,但是那也是缓慢的。
  就像安史之乱之后,李唐皇朝由盛转衰,但是其后又经历了数代皇帝,李唐的统治才宣告终结。
  而董卓废立天子,迁都西汉旧都长安,一把火烧尽了雒阳不知多少年来的皇室珍藏与底蕴,这才是整个大汉王朝的衰败完整地显露人前的原因,在那之后,天子的权威无限削弱,诸侯的野心被止不住地放大。
  刘辩清楚的知晓大汉的“病因”,而他的父皇,天子刘宏,在重病之中,给他添了一把火。
  天子病重,命皇太子理事。
  太子的承光殿多年没有人居住,但是在皇后命人快速的打理之下,刘辩很快就搬到了承光殿中居住。
  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刘辩的外家何氏也一直在为此事庆贺。
  谁知道,就在刘辩迁居后不久,天子就来了这么一招。
  因为刘辩已经被立为太子,按照天子的身体状况,下任天子几乎已经板上钉钉是他了,有着何进这个大将军作为靠山的何氏族人行事愈发恣意起来。
  天子压中不发,旁人还以为这是给太子留面子,想不到,转眼天子就把烫手山芋扔到了刘辩手上。
  刘辩其实早就有先对自己的外家动手的意思,只是原来还在想着登基以后先对自己的母族动手会不会太不讲情义,谁知道,天子这就把名头给刘辩找出来了。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刘辩不是天子心中的太子人选,而他受封太子的过程看起来也实在太像他人联合对天子进行逼迫了,因此天子对刘辩的态度越发的差了。
  从后世回来,脑袋里有不少“现代”词汇的刘辩表示,他家父皇的脑子有坑。
  这已经不是偏心眼儿了吧,而是偏心成神经病了!
  因为天子对刘辩的态度不算好,刘辩也毫无心理压力地把锅甩给了自己的偏心爹。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