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塑料夫妻 第36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秋收对农民来说是一年中的大事,林青谷、林青杨、林青柳这种哪怕在县里上班的都放了秋收假。
  地里孕妇也不少,像杨素筠怀孕六个月也挺着大肚子在地里记公分。
  也很少有人会偷懒,因为公分就是农民的命根子。年底分粮分肉分钱分票可都是要根据公分来的,公分不够接下来至少半年都得挨饿。
  林青麦和林青苗是属于孩子组的,林青麦那边都是五岁以上十岁以下的,这一群算一公分;林青苗那边则是十岁以上十五岁以下的,这一群有三公分。
  林家和卢家这回秋收还是照例被分配到临近的土地。
  第一波大伙儿是先收的红薯。收红薯前得先割红薯藤,这红薯藤晒干了就可以在冬天给牲口们当饲料。刨红薯则算得上是技术活,一耙子下去不能伤害到果肉,不能坑坑洼洼的,这种的放不久。红薯是大多数人的口粮。因为这玩意产量大,晒干了耐放,有的人家还会去把它加工成红薯粉。至于大米高粱那些绝大多数都是要用来交公粮的,自己家能剩下的不多。
  秋老虎厉害得很,林家人都戴着林建国新用竹子做的斗笠。其实地里大多数人家都戴着斗笠,只是有的新,有的看起来到处是毛边。
  今年泉水大队的收成很不错,虽然抢收累人但是大伙儿脸上都喜滋滋的。收成不错,则代表交了公粮后,自家能分到会更多一些。
  红薯藤割完就会马上运去晾晒。等到晾晒的时候,连杨素筠这种计分员也要参与干活。她被安排到去晾晒场计分并且给晾晒红薯藤。这个需要晒得时间不长,等表面的水分基本被晒干了。就会被收到地窖里。
  金灿灿的晾晒场有条不紊地,晾晒的粮食一堆堆的摆的很整齐。晒好地就被抓紧了麻布袋里,放在一边。旁边还停着拖拉机和用牛、驴搭的送谷车。地里的被收割上来的粮食也源源不断地被运送过来。
  趁着粮食还在晒着,就开始分红薯了。分了后各家就可以处理,是晾晒还是磨粉。
  林青禾喜欢吃红薯粉做的粉条子,方秀珍就特意多磨了一些,准备等过段日子就给闺女寄去。她听张春梅说,卢向阳快过生日了。这个女婿向来不仅对她闺女,对他们老林家也都不孬,她想要给女婿寄点粮食再做双鞋呢。
  “林建国,你闺女又寄信回来了!”邮递员这时候是送半天信,参与半天秋收。
  “好勒,我这就过来。”林建国放下收谷机,略拍了拍身上的麦穗就从田里往路边走去。
  把信送到林建国手上,邮递员就离开了,他还得去其他大队。
  这封信正是之前青禾和叶楠溪一起去公社邮局寄的那封,写得也是告诉家人自己决定留下随军的事。林建国为闺女姑爷不用再分居两地而眉开眼笑,又迫不及待地把这个消息告诉隔壁地里的亲家,大伙儿都喜不胜收。
  尤其是张春梅,这小夫妻在一块了,她才能快点有孙子孙女呀。
  第33章 新单位  职业生涯重头再开始
  周一的清晨, 天还蒙蒙亮,连月亮都还浅浅的挂在天边。林青禾和卢向阳就起了床。
  今个儿林青禾要去军报报道,卢向阳打算骑自行车送她去上班。
  军报距离特战团驻地有些距离, 就算是骑自行车使劲儿蹬也得要三四十分钟。
  现在已经十月下旬了, 气温转凉。市区的路面上有了落叶, 路边的树上枝干逐渐变得光秃秃的。就连一早的空气里也开始弥漫着草木枯萎后的清香。
  天还早, 大街上人并不多。间或和他们擦肩而过的或是并向同行的基本都是穿着蓝色或灰色工人服的工人。
  京区军报是在一个两层高的小楼里。
  大门边有一个小岗亭,里头有个穿着黑色上衣的大爷。
  “你回去吧, 我自己进去。”林青禾对卢向阳说道。
  卢向阳今天穿了军装,肩上还有两杠两星的肩章。
  “好,下午我来接你。”
  林青禾朝他挥挥手目送卢向阳回去。
  她从挎包里拿出调任书,敲了敲岗亭的门。很快那大爷就开了门。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