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司马攸不仅被司马昭宠爱,更深得祖父司马懿欢心。早在公元251年,司马懿率军讨伐王淩之役时,司马攸随军出征,战后因功被封侯。看到这里,细心的朋友可能会觉得是不是记载有误。没错,当时司马攸还是个年仅三岁的孩子,一个三岁的孩子怎么可能在战争中立功封侯?从这件事不仅可以看出司马家族至高无上的权势,更可以看出司马攸在家族中的地位。可话说回来,很多人用了大半生的时间,以极高的代价甚至险些付出生命才被封侯,而司马攸却一边吃着奶一边得此殊荣,除了天生的优越感之外,真的就能享受到多少快乐吗?遥想曹叡时代的毛皇后一家,曾在酒席上忘乎所以地叫嚣:“我今天也是侯爷啦!我今天也是侯爷啦!”那种兴奋恐怕司马攸是永远都体会不到的。不过,纵使司马攸自幼生在这种优越的环境中,他的性格修养却很好,再加上他聪明、有才气(擅长书法,司马攸的楷书笔法奉为当世典范),因此博得了崇高的声望。但是,司马攸绝对和曹植、曹髦不一样,他懂得用礼法来约束自己的言行,约束自我,这正是身居高位者最可贵的品质。曹植、曹髦恰恰败在这方面。
  司马昭毫不掩饰自己对司马攸的怜爱之情,这无疑会引起长子司马炎及其支持者的恐慌。有人说,支持司马炎的人都是像贾充这样的品行卑劣者,大部分贤臣都支持司马攸,这纯属胡说八道。在史书中记载支持司马炎的臣子有:司徒何曾、中护军贾充、相国左长史山涛、尚书仆射裴秀、郎中羊琇。其他更多人,并不是说都支持司马攸,而是在立嗣问题上基本没有表态。
  众臣没做表态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表态的记载被忽略了。但是,司马炎和司马攸竞争世子之位毕竟是一件大事,司马炎后来统一天下,又开创了“太康盛世”,算是一位贤君,司马攸名声更好。无论臣子支持哪一个,都值得大书特书。第二种可能,二人的竞争比起曹丕与曹植、孙和与孙霸要温和得多,公卿大臣确实没有必要表明立场。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把司马炎和司马攸做一番比较就能得出结论。二人才略大致相似:司马炎是嫡长子,司马攸的名声则略胜一筹,虽过继给司马师,但依然被司马昭宠爱;两兄弟都是王元姬生的;司马炎的夫人杨艳虽出身名门——弘农杨氏一族,但其家人均非重臣,司马攸尚未娶妻,也不牵扯任何姻亲派系。公卿大臣综合考虑了这些纠缠在一起的问题,得出了一个结论:随便吧,爱立谁立谁,反正都差不多,犯不着去赌一个得罪另一个。而那些支持司马炎的臣子,除了司马炎的至交羊琇以外,其他人大概也只是觉得:废长立幼不好,没事别瞎折腾了。当然,也不排除有人真的在他们二人之间押宝,贾充很可能就属于这类人。
  晋国继承人
  公卿大臣摆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但对司马炎来说,这毕竟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必须得争。可是,怎么争?他的声望比司马攸稍逊一筹。
  “稚舒(羊琇字稚舒),你还记得咱们小时候的戏言吗?”司马炎握着挚友羊琇的手说道。之前曾经提及过,羊琇是辛宪英的儿子,司马师第三任夫人羊徽瑜以及政坛新锐羊祜的堂弟,曾跟钟会远征过巴蜀。
  “怎会忘记呢?”羊琇笑嘻嘻地望着司马炎。他们自幼交情甚笃。有一次,羊琇对司马炎说:“假如有一天富贵了,我们就轮流做中领军和中护军,各做十年!”司马炎听罢喜笑颜开。大概,这就是他们儿时认为最荣耀的官职了。
  “稚舒,助我富贵,我不会忘记你的!”
  羊琇点了点头,遂暗中为司马炎出谋划策。他揣度司马昭的心意,将所有可能被问到的问题和答案都写下来让司马炎背诵。“如果晋王向你询问朝政得失、重臣的性格喜好、魏室境况……你就按此作答,到时候必能得晋王刮目相看。”得益于此,司马炎在司马昭心中的好感度飙升。羊琇的所作所为与当年“四友”帮曹丕、杨修帮曹植的手法都是一个路数。
  光有羊琇从旁协助还不够,司马炎也在寻找外援。
  一天,他看四下无人,突然拉扯住了裴秀的衣袖:“裴君,您说,从人的相貌真能看出富贵贫贱吗?”
  “当然能啊!”裴秀回答,他不知道司马炎为什么问起这个。
  “裴君,您看着……”说罢,司马炎把自己的发髻散开,“看我的头发,都长到脚跟啦!”他又伸了伸胳膊,“再看我的胳膊,都长到膝盖啦!您说这是不是富贵相?”
  裴秀哂然,他明白了司马炎的意思:“殿下放心,我知道该怎么跟晋王说。”言罢,便欲辞别离去。
  “裴君请留步!”司马炎又喊道。
  裴秀疑惑地转过身:“殿下还有什么事?”
  “裴君……我这富贵相,您能不能也跟何公他们讲讲?”何公,正是司徒何曾。
  “好!好!包在我身上!”
  这里介绍一下裴秀。裴秀祖籍河东,其家族被称为河东裴氏,这是一个相当著名的望族。裴秀的祖父裴茂在东汉官拜尚书令,率领关中诸将跟董卓余党打过仗。裴秀的爸爸裴潜是魏国名臣,同样官拜尚书令。此时,裴秀官拜尚书仆射(尚书台二把手),绝对是位炙手可热的政坛红人。他刚刚向司马昭提议恢复周朝时代的五等爵位制度,所谓五等爵,即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制度曾被秦始皇废除,到了汉朝,改为列侯制,经过近五百年,被裴秀提议恢复,并得到司马昭的鼎力支持。五等爵恢复后,那些支持司马氏政权的重臣和伐蜀功臣,总计有六百多人因此受封爵位,可谓皆大欢喜。不言而喻,有多少豪门望族对裴秀感恩戴德。
  就在司马炎竭力争取的时候,司马攸又是什么状况呢?在史书中完全找不到他企图争夺世子位的记载,他确实是一个善于约束自我的人,这基本上视同为主动放弃世子宝座了。
  于是,在何曾、贾充、山涛、裴秀这帮人的谏言下,司马昭终于在世子人选问题上敲定司马炎。公元264年(也就是刘禅来到洛阳的同年)9月,司马昭让司马炎担任副丞相。当初,曹操任丞相,曹丕任副丞相,如今,司马昭任丞相,司马炎任副丞相,其意不言自明。那么,为什么不直接立为世子呢?这源于深奥的政治智慧,司马昭是用这种办法试水,看看众臣的反应,有没有人提出反对。
  群臣没有异议。这事基本上算定了。
  10月,司马炎官拜抚军将军,这是当年司马懿和司马师担任过的官位。
  离目标越来越近。
  到次年1月,司马炎正式成为晋国世子,终于尘埃落定。
  “稚舒!稚舒!想想咱们小时候的戏言吧!哈哈哈哈!”司马炎握着羊琇的手,激动不已。
  “给世子殿下道喜了!”羊琇欣慰地笑着。
  后来到西晋时代,羊琇犯法,本应处以极刑,但亏司马炎力保下来,仅被罢免官位了事。没过多久,他又以平民身份直升为中护军。
  “没想到儿时戏言竟成真吧!”司马炎信守诺言,果真回报了他的朋友羊琇。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