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节(3 / 4)
几天后,驻守剑阁阻击钟会的姜维获悉诸葛瞻战败的消息,他完全乱了方寸,再没有任何应对策略。更让他感到困扰的是,他对成都朝廷的动向也搞不清楚。
姜维一遍又一遍地派人打探情报。
“说清楚点!陛下到底打算怎么办?”
“陛下打算在成都坚守!”
“不,陛下打算逃到益州南部。”
“不对,陛下或许会东逃到吴国。”
姜维面对这些混乱的情报根本无从判断。
“放弃剑阁!全军入驻巴西郡。”巴西是剑阁以南的又一道防线,距离成都更近。
在剑阁以北,钟会惊讶地看到姜维全面南撤。难道邓艾的战术达成了吗?他赶忙命令全军冲过剑阁追击姜维。于是,十万魏军通过了这道根本无法逾越的天险。随后,钟会对驻守巴西的姜维展开猛攻。
姜维不敌,继续南撤到广汉(今四川省广汉市),这里距离成都仅有三十多公里。
“邓艾到底在干什么?”钟会率领十余万魏军驱赶着姜维,离成都愈来愈近,却始终没有邓艾的消息。他当然不是怕邓艾有闪失,相反,他担心的是邓艾抢先攻进成都。要知道,整个伐蜀计划全出自他的谋略,而十余万主力军更是司马昭送给他的一份厚礼。在这样的情况下,钟会岂能甘心将攻克成都的大功拱手让人?可是,无论是钟会还是姜维都无法阻止邓艾的脚步了。
兵临成都
公元263年12月底,邓艾兵临成都城下。
刘禅明白大势已去,眼前唯有投降一条路,可这话他不好意思主动说出口,便问群臣:“眼下这局面,你们说该怎么办?”
公卿开始没边没沿地胡乱建议:
“不如投奔吴国去吧?”
“或者逃到南蛮?”诸葛亮平定南蛮叛乱后,虽然大体平静下来,但小规模叛乱仍时有发生。
投降虽难以启齿,却是唯一的出路。光禄大夫谯周再也听不下去了,他决定站出来充当这个可能会让自己遗臭万年的恶人。
“若陛下逃往吴国,同样要臣服于吴主,为何选择臣服小国,却不能接受臣服大国?况且,从天下大势来看,魏能吞吴,吴不能吞魏,倘若日后吴国也被魏国吞并,陛下难道要受两次亡国的耻辱吗?再说那些建议逃到南蛮的人,更是将陛下的性命置于不顾,当年先帝刚驾崩南蛮就叛乱过一次,现在咱们已丧失大半领土,谁能保证南中不会再度叛乱?如果陛下不幸被蛮夷杀了,不是更耻辱吗?”
这位谯周是巴蜀士人,他在汉末益州牧刘璋的统治下度过了安逸的童年,可随着刘备到来,巴蜀卷入了近半个世纪的战乱。几年前,谯周曾写过一篇《仇国论》抨击姜维穷兵黩武。可以说,谯周从感情上是反感刘氏政权的,这就如同江东士族反感孙氏政权一样。但是,纵然谯周的政治立场和刘氏政权有诸多矛盾,但这番话说得也在理,他不仅是为百姓着想,更设身处地为刘禅谋求最好的结果。
不过,谯周无论多么客观理智,其本意终归是劝主投降,也正因为此,这位巴蜀名士受到历朝历代无数人的谩骂。反过来细想,难道不正是因为这股强大的舆论压力,给那些不计后果又毫无意义的昏招创造了土壤吗?
刘禅听罢谯周的话,长吁一口气,心里总算踏实下来。
“有人持异议吗?”刘禅问道。无人提出反对建议。蜀汉臣子在彰显了自己满腔热血后便都借着谯周的话顺坡下了。
“开城投降!”刘禅下诏。
刘氏皇族似乎不甘于这样平淡无奇,刘禅的儿子——北地王刘谌耻于亡国之辱,杀死自己的妻儿后自尽。
轰隆隆……伴随着一阵沉重的声音,成都城门左右大开,刘禅带着皇室成员和六十余名蜀汉臣子向邓艾军走了过去。
遥想四十九年前,刘备率领大批荆州人(还包括一些中原人)傲然迈进成都,巴蜀士人从此生活在刘氏政权和荆州派臣子的压抑之下。四十九年后的今天,刘禅在巴蜀名士谯周的建议下走出成都。这场战争,难道不是被蜀人期盼了半个世纪之久吗?然而,人性很奇怪,就好像越来越多的荆州人被益州人同化,视巴蜀为第二故乡且排斥战争一样,也有越来越多的巴蜀人开始接受并效忠于刘氏政权。时间冲淡了一切。
自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到公元263年底,蜀汉历经四十二年后灭亡。
邓艾接纳了刘禅的投降。他傲慢地瞟了一眼蜀汉遗臣,言道:“你们幸亏是碰上了我,如果赶上当年吴汉那样的,今天怕是都要被杀头了。”吴汉是东汉光武帝麾下名将,他战胜后,将敌军首领二百多人全部处死。
旋即,邓艾仰天大笑:“姜维也算个英雄,只可惜碰上了老夫。” ↑返回顶部↑
姜维一遍又一遍地派人打探情报。
“说清楚点!陛下到底打算怎么办?”
“陛下打算在成都坚守!”
“不,陛下打算逃到益州南部。”
“不对,陛下或许会东逃到吴国。”
姜维面对这些混乱的情报根本无从判断。
“放弃剑阁!全军入驻巴西郡。”巴西是剑阁以南的又一道防线,距离成都更近。
在剑阁以北,钟会惊讶地看到姜维全面南撤。难道邓艾的战术达成了吗?他赶忙命令全军冲过剑阁追击姜维。于是,十万魏军通过了这道根本无法逾越的天险。随后,钟会对驻守巴西的姜维展开猛攻。
姜维不敌,继续南撤到广汉(今四川省广汉市),这里距离成都仅有三十多公里。
“邓艾到底在干什么?”钟会率领十余万魏军驱赶着姜维,离成都愈来愈近,却始终没有邓艾的消息。他当然不是怕邓艾有闪失,相反,他担心的是邓艾抢先攻进成都。要知道,整个伐蜀计划全出自他的谋略,而十余万主力军更是司马昭送给他的一份厚礼。在这样的情况下,钟会岂能甘心将攻克成都的大功拱手让人?可是,无论是钟会还是姜维都无法阻止邓艾的脚步了。
兵临成都
公元263年12月底,邓艾兵临成都城下。
刘禅明白大势已去,眼前唯有投降一条路,可这话他不好意思主动说出口,便问群臣:“眼下这局面,你们说该怎么办?”
公卿开始没边没沿地胡乱建议:
“不如投奔吴国去吧?”
“或者逃到南蛮?”诸葛亮平定南蛮叛乱后,虽然大体平静下来,但小规模叛乱仍时有发生。
投降虽难以启齿,却是唯一的出路。光禄大夫谯周再也听不下去了,他决定站出来充当这个可能会让自己遗臭万年的恶人。
“若陛下逃往吴国,同样要臣服于吴主,为何选择臣服小国,却不能接受臣服大国?况且,从天下大势来看,魏能吞吴,吴不能吞魏,倘若日后吴国也被魏国吞并,陛下难道要受两次亡国的耻辱吗?再说那些建议逃到南蛮的人,更是将陛下的性命置于不顾,当年先帝刚驾崩南蛮就叛乱过一次,现在咱们已丧失大半领土,谁能保证南中不会再度叛乱?如果陛下不幸被蛮夷杀了,不是更耻辱吗?”
这位谯周是巴蜀士人,他在汉末益州牧刘璋的统治下度过了安逸的童年,可随着刘备到来,巴蜀卷入了近半个世纪的战乱。几年前,谯周曾写过一篇《仇国论》抨击姜维穷兵黩武。可以说,谯周从感情上是反感刘氏政权的,这就如同江东士族反感孙氏政权一样。但是,纵然谯周的政治立场和刘氏政权有诸多矛盾,但这番话说得也在理,他不仅是为百姓着想,更设身处地为刘禅谋求最好的结果。
不过,谯周无论多么客观理智,其本意终归是劝主投降,也正因为此,这位巴蜀名士受到历朝历代无数人的谩骂。反过来细想,难道不正是因为这股强大的舆论压力,给那些不计后果又毫无意义的昏招创造了土壤吗?
刘禅听罢谯周的话,长吁一口气,心里总算踏实下来。
“有人持异议吗?”刘禅问道。无人提出反对建议。蜀汉臣子在彰显了自己满腔热血后便都借着谯周的话顺坡下了。
“开城投降!”刘禅下诏。
刘氏皇族似乎不甘于这样平淡无奇,刘禅的儿子——北地王刘谌耻于亡国之辱,杀死自己的妻儿后自尽。
轰隆隆……伴随着一阵沉重的声音,成都城门左右大开,刘禅带着皇室成员和六十余名蜀汉臣子向邓艾军走了过去。
遥想四十九年前,刘备率领大批荆州人(还包括一些中原人)傲然迈进成都,巴蜀士人从此生活在刘氏政权和荆州派臣子的压抑之下。四十九年后的今天,刘禅在巴蜀名士谯周的建议下走出成都。这场战争,难道不是被蜀人期盼了半个世纪之久吗?然而,人性很奇怪,就好像越来越多的荆州人被益州人同化,视巴蜀为第二故乡且排斥战争一样,也有越来越多的巴蜀人开始接受并效忠于刘氏政权。时间冲淡了一切。
自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到公元263年底,蜀汉历经四十二年后灭亡。
邓艾接纳了刘禅的投降。他傲慢地瞟了一眼蜀汉遗臣,言道:“你们幸亏是碰上了我,如果赶上当年吴汉那样的,今天怕是都要被杀头了。”吴汉是东汉光武帝麾下名将,他战胜后,将敌军首领二百多人全部处死。
旋即,邓艾仰天大笑:“姜维也算个英雄,只可惜碰上了老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