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钟毓自然不敢追究谋杀李丰的凶手,反而是将李韬、张缉、夏侯玄、苏铄、乐敦、刘贤等和李丰有牵连的人全部缉拿,此外,还有李丰的弟弟——时任兖州刺史的李翼。
  李翼的夫人荀氏得知大祸临头,哭劝丈夫道:“你哥哥死了,你赶快逃到吴国去还来得及!你挑几个可信的侍卫,让他们陪你同去。”这位荀氏,乃是汉末名臣荀彧的孙女(荀的侄女)。
  “我不想连累别人。我若逃命,你和两个孩子必被株连,我若赴死,则旁人无虞!”根据律法,连坐不包含兄弟的家人。李翼伏法后,他的家人果然没有受到牵连。
  日月入怀
  魏都洛阳,除中领军许允外的所有涉案人等,包括夏侯玄、张缉均被押送至廷尉受审。司马师不是不知道许允曾想援救李丰,但他顾忌许允手握兵权,故而隐忍不发。
  廷尉监牢内,钟毓低垂着头,他不好意思直视夏侯玄,唯有好言相劝:“夏侯君,在下得罪了,你还是招供吧。”
  夏侯玄昂首挺胸,不仅没有屈服的意思,更挖苦道:“我犯了什么罪?钟君你今天不做九卿,反而改做了司马师的幕僚吗?我无愧于魏室,没什么可招供的。如果你是替司马师审我,想给我安什么罪名,就请自己写吧。”
  钟毓一听这话更觉得惭愧,也不忍再强求。是夜,他亲自为夏侯玄写好供词,然后拿给夏侯玄看。
  “夏侯君,我只能做到这一步,请切勿再为难我。”
  实事求是地讲,夏侯玄虽然被李丰拉拢,但他并没有直接参与政变。他不甘心,并非因为自己被牵连,却是为自己没有更深的参与政变而遗憾。
  夏侯玄仔细看着钟毓替他写好的供词。供词中很多事甚至连他自己都不知道,然而,他心想:这恐怕是自己今生最后一次为社稷尽忠效死的机会了。
  “这些事都是我干的!我无怨无悔!”真希望这些都是我干的!夏侯玄没做任何反驳,就在供词上画了押。
  就在夏侯玄被关押的这天夜里,钟毓的弟弟钟会前来探望。
  “夏侯君!夏侯君!”
  夏侯玄瞥了他一眼。“你来干什么?”
  “听说您要被斩首了,能不能死前认我做个朋友?”钟会的举动在现代人看来很不可理喻,但在魏晋时代并不奇怪。无论你官爵多高,要没结交几个大名士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如果要再跟某大名士称兄道弟,起个什么“三君”“四友”的外号,那绝对更能光宗耀祖留名青史。先前,钟会多次试图结交夏侯玄都遭到拒绝,此时,他居然想趁夏侯玄身陷囹圄之际实现这一愿望。
  “我虽是将死之人,但你我道不同不相为谋,请不要再苦苦相逼。”
  “哼!真是不识时务!”钟会嘀咕着走了。
  夏侯玄因声望崇高,在狱中并没受太多苦,可苏铄、乐敦、刘贤这些卑微的宦官则没那么幸运,他们无一不是被打得血肉模糊。
  “你们如何谋划?参与者还有谁?从实招来!”
  乐敦、刘贤等人挨不住严刑拷问,终于痛苦地哀号道:“陛下!陛下也知晓此事!”
  “放肆!一派胡言!”钟毓慌忙叫停了审讯。这非同小可,倘若连皇帝曹芳都参与,最后还怎么结案?他想了又想,遂单独拷问起黄门监苏铄。
  “你们是不是胁迫了陛下?”
  “我们没有啊!”
  “胡说!你们打算劫持陛下,刺杀大将军,是不是!”
  恍惚间,苏铄仿佛听到耳边有人轻声言语:“若招供,饶你全家性命。”
  苏铄已被打得体无完肤。他浑浑噩噩地答道:“是……”
  “李丰是怎么密谋的?快说!”
  苏铄勉强从半昏迷状态中胡乱拼凑着语句:“李丰……说要劫持陛下,刺杀大将军……事成……大家一起封侯富贵……他为了封侯……为了封侯……”血和泪蒙住了他的眼睛。
  在《世说新语》中这样记载李丰的生活状况,他历经二朝(曹叡、曹芳),从不经营产业,唯仰仗俸禄生活,还时常救济宗族子弟。李丰死后,官府抄没其家产发现家徒四壁。像这样一个人,若说是为了富贵铤而走险是多么荒诞可笑。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