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倘若诸葛恪秉承诸葛氏谨慎的家风,这时就会顺势应道:“那就劳烦孙将军了,我的确患病,改日再叙吧。”
  然而,诸葛恪自幼在孙权的怂恿下养成了张扬的性格,在他的价值观里,从不知道什么叫低头:“病不重,我今天可以觐见陛下!”言讫,他昂首阔步迈进宫门。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一步同样是在赌命。
  诸葛恪正走着,突然,一名侍卫悄悄往他手里塞了张纸条。诸葛恪低头观瞧,只见纸上赫然写道:“宴会有异常,谨防变故。”落款是他的亲信,散骑常侍张约、朱恩。
  他心里一惊,赶忙将纸条递给身旁的太常滕胤:“你看看,怎么办才好?”
  滕胤和诸葛恪是儿女亲家。他看毕惊道:“不如打道回府吧!”
  诸葛恪本在犹豫之际,可滕胤的话反而起到激励的作用:“现在回府,岂不让众臣耻笑我胆怯?”
  关于滕胤劝诸葛恪的对话出自《吴历》,但正史《三国志》则说是滕胤因为不知道孙峻的企图,反而劝诸葛恪入宫,两种说法截然矛盾。东晋史学家孙盛认为,滕胤不大可能草率劝诸葛恪入宫,诸葛恪也不是这么没主意的人,他只身赴险完全是性格所致。这种分析合情合理。所以这里也就采纳了《吴历》中的说法。
  诸葛恪走到大殿门口。按照臣子觐见皇帝的规矩,他脱了鞋,又解下腰间佩剑。
  “臣参见陛下!”他跪在孙亮面前,偷偷抬眼观察四周形势,见无异常才入席坐下。他拿着酒樽却担心酒里有毒,一口都不敢喝,只是警觉地盯着四周。
  孙峻朝诸葛恪笑了笑,欠身言道:“太傅病体未愈,想必一定随身携带药酒,您就喝自己的药酒吧。”
  听到这话,诸葛恪稍稍安心,取出随身药酒自斟自饮。酒过数巡,他愕然发现孙峻的坐席空空如也。
  “孙峻去哪儿啦?”
  “孙大人如厕去了。”旁人应道。
  “哦。”诸葛恪忍不住伸手去摸腰间佩剑却摸了空,心里空落落的。或许,我这趟真不该来……
  须臾,大殿外传来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孙峻在一队禁军的簇拥中快步走进席间。没等众人反应过来,他便从怀里掏出一封诏书朗声念道:“陛下有诏,收押诸葛恪!”
  话音落地,满座震惊。诸葛恪本能地瞪向孙亮。
  “陛下!这是什么意思?”
  孙亮见诸葛恪怒目瞪着自己,吓得尖叫起来:“不关朕的事!朕什么都不知道!”身旁的乳母见状赶忙把孙亮拽到后堂。
  “孙峻!你敢!”诸葛恪跳起身准备自卫。
  孙峻见诸葛恪有动作,当即下令:“诸葛恪拒捕!杀!”禁军挥刀向诸葛恪一通乱砍。
  诸葛恪毫无还手之力,当场被砍翻在地,他倒在血泊中抽搐了几下,不一会儿便气绝身亡了。
  早在诸葛恪从合肥撤军的时候,邓艾对司马师说:“那些吴国豪族个个都手握强兵有权有势。诸葛恪不想着安抚他们,反而一味靠兴师动众树立威信,恐怕离死不远了。”
  蜀国名臣张嶷也对诸葛瞻(诸葛亮的儿子)说:“孙权刚一死,诸葛恪就离开国都屡屡用兵。他这么做很容易让朝中权臣起异心,相当不明智。”
  诸葛恪被杀的消息很快传出皇宫,他的两个儿子诸葛竦和诸葛建慌忙带着母亲逃出建邺。母子三人驾车一路跑到长江岸边跳上一只渡船。这时,孙峻的追兵也快马赶来。诸葛竦嘱咐了弟弟一句:“带母亲逃到魏国!”言讫,他跳下渡船,挡在追兵面前。
  当初,诸葛竦曾多次劝谏父亲:“您该适当着屈尊收敛才是避祸之道。”诸葛恪非但不听,反而臭骂了儿子一顿。
  如今,诸葛家果然亡了。诸葛竦万念俱灰,奋力挥舞刀剑,向追兵刺去……
  诸葛建眼睁睁地看着哥哥被乱刀剁成肉泥,他一边哭,一边拼命划桨。渡过长江后,母子二人又逃了几十里地,眼看离魏国边境近在咫尺,最后还是被追兵赶上杀死了。
  孙峻剿灭诸葛恪一家后,把一封收押诸葛融的诏书塞到朱绩手里:“这回,你可以报仇雪恨了。”这两年,朱绩相继被诸葛恪、诸葛融坑得很惨,孙峻特意让他收押诸葛融,实际上等于暗示朱绩可自行除掉诸葛融。
  朱绩率军来到公安城下宣读诏书:“陛下有诏,收押诸葛融!”
  城中仿佛死一般寂静,没有任何回应。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