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宠无双 第26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难得的好机会,要用在刀刃上,不能因为好吃懒做白白消磨完。
  所以,从最开始答应来上京时,她就没打算让君家帮忙安排什么,自己私下里一一打点妥当,便要找时机告辞。
  杨氏听她连定金都交了,心中更是犯难。
  许多时候,欣赏一个人只需要一个小细节。杨氏对陆珍娘便是如此。
  大宅院里多阴私,往往在许多事上都有避忌。
  譬如杨氏怀孕,就是老夫人这个素来和睦慈爱的婆母也会避嫌,就算偶尔提起要吃点什么补身子,也只是说个菜名,之后全交给正院小厨房去做,从不会贸贸然送来已做好的吃食。
  所以,陈皮蒸鸡蛋这件事,陆珍娘做得特别合杨氏心意。她只是在无双去探望她时,向无双的奶娘李妈妈讲起有这么一个办法,再由李妈妈转述给杨氏,最后由小厨房的管事妈妈过去询问详情,回来下厨。
  每一个步骤都做得恰到好处,既表达了善意,真正帮到杨氏,又令人完全放心。
  杨氏做了许多年主母,知道有手艺又知规矩的人难得,当然想把陆珍娘留在府里做帮手。可因多了一层救命恩人的情谊,位置便不那么好安排。若让人家做个厨娘、管事之类,到底是下人,难免失了敬意,因而一直未下决定。
  谁想只犹豫几日,人家竟然就要离开,真是失策。
  无瑕多少知道母亲心意,见杨氏犯难,妹妹又一直皱着小眉头拉扯自己衣袖求援,主动开口道:“陆婶婶的手艺比宫里的嬷嬷还好,去经营摊档岂不是太可惜。娘,我和妹妹们还缺一个厨艺先生呢,不如聘了陆婶婶来教授我们。”
  她从去年起已经常跟在杨氏身边学管家,看账本也是其中一项,家中各项支出心中自然有数。
  像她们身边的大丫鬟,每月月银一两,在府中已是管事之外薪俸最多的。然而家学里的西席又与下人不同,教她们读书识字的顾先生,还有教刺绣的冯先生,原先月银都是五两,因为今年要多教无双与无悔两人,便提高到八两。如果陆珍娘来教厨艺,赚得肯定比摆早餐档口多,也不必抛头露面,还能受人尊敬。又有实惠,又有身份,一举两得。
  女儿提出的建议,仿佛一语惊醒梦中人,杨氏连忙说起待遇。
  陆珍娘起先仍推说自己会做的都是家常小菜,当不起人师之责,杨氏却道:“她们这些女孩子一辈子也不出几回门,学了厨艺还不是为将来嫁人后服侍夫婿用,那当然要家常小菜才对味。”
  她这说的是实话。
  无瑕与无双这些姑娘们,不管是如今在娘家,还是将来出嫁到婆家,生活总是不愁的。既不需要她们做针线活帮补家用,也不需要每天在厨房里亲手操劳一日三餐。
  但不需你做和你不会做,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情况。新娘子送给翁姑亲手缝制,针脚细密的鞋袜,能得全家赞赏。丈夫夜晚归家,妻子偶尔洗手作羹汤,也是增进感情的妙方。因此该学的,她们一样也不能少学。
  杨氏诚意相邀,陆珍娘推拒不过,终是应承下来,做了君家几姐妹的厨艺先生。
  日子重又回复平淡。
  无双开始每日虽姐姐去家学上课。她上辈子学到十六岁,不说是个才女,至少提笔也能成诗,如今从识字开始重学,当然毫不费力。
  不过,无双生怕被人发现怪异之处,不管是平日功课,还是课堂上先生提问,总是故意错上几处。反倒是堂妹无悔格外用功,处处得先生赞赏。
  二月初十,人工大运河从上京到杭州全线贯通,德庆帝听闻喜讯,决定坐船南巡。
  文武百官,京中勋贵,有不少人在随行之列,其中自然包括向来得到看重的君恕。
  随行人员根据官职大小,有的可以带眷属。
  君恕提出带妻女同行,杨氏大腹便便,怠懒出门,起先不愿。
  君恕劝她:“反正坐在船上,不像马车那般颠簸劳累,十分舒适。且最晚明年,无瑕婚事便要定下来,届时她再想出远门也是不能了。咱们到了杭州,还能见到岳父岳母,女儿们也与好与外祖家的表哥表姐们亲近亲近,趁着如今年小,交情自与长大后不同,就如你我一般。”
  杨氏听得动心,终于答应下来。
  无双坐在爹娘中间,仰起小脸,大眼碌碌,唇角带笑。
  原来爹娘是青梅竹马,难怪感情如此好。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