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节(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而就在这时中华军的骑兵,也使用火枪,对川军进行还击。以前的关宁铁骑,确实是一支能够使用火器的骑兵,但他们在马上使用的是三眼铳,枪管极短,射程也很近,只有二十米左右,并且只能射击一次,然后就拿三眼铳当长枪大棍使。而中华军的骑兵装配的火枪,是一长一短两只,短管的是前装枪,而长管是最新式的后膛火枪,在战斗之前,都填充好了弹药。虽然这两种火枪的射程只有五六十米,比步兵使用的燧发枪都要小了许多,但比川军使用的火绳枪却差不了多远。因此在川军前三轮射击之后,冲在最前列的骑兵也进入到自己的射程范围内,于是也纷纷举枪射击。
  虽然首先开枪射击的中华军骑兵只有百余人,但川军的防线毕竟是在创促之间布置好的,没有任何的遮掩物,就在中华军骑兵的面前站成一排,而且站位十分密集,因此中华军第一轮射击,命中率极高,川军的阵列中,中弹的人数超过了五十人,但进入射程内的中华军骑兵越来越多,而且冲在最前列的骑兵在换枪之后,马上又开始了第二轮射击。
  而这时在川军的阵列中,也立刻出现了混乱、慌张情况,尽管川军是经过了严格的训练,但毕竟缺少实战经验,面对着冲刺而来的骑兵压力,以及自己也遭到敌军的火枪打击之后,各种慌乱的情况也都出现,虽然川军很快就展开第二个三轮射击,但这一次射击的威力已经下降了大半,而有的人还在填弹准备射击,也有人在上刺刀准备近战,也有人转身脱离了阵列逃跑,第二个三轮射击还没有射完,川军的阵列就已经有些乱了起来。
  随后,中华军的骑兵冲到了清军的阵式前,改用长枪或马刀向川军的火枪兵展开了攻击,虽然有一部份川军做好了近战的准备,但这时川军整体的阵列乱了,无法对骑兵的冲锋组成团体抵抗,而这是在白刃战中,步兵对抗骑兵的决定因素。
  一匹一匹战马冲击着川军的阵列,有的被川军挡住,有的死在川军士兵的刺刀下,但也有不少硬是冲开了川军的阵列,向阵式之后的其他川军冲杀而去。川军的阵列也在不断的被突破,被撕裂开。
  其实整个冲锋过程还不到五分钟的时间,川军的火铳兵组成的防线就被中华军的骑兵冲得七零八落。而其他川军也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火铳兵这么快就被中华军的骑兵给冲跨了,因此这时在火铳兵的防线之后,根本还没有组织好防守阵形,结果被中华军的骑兵一冲,沱河南岸的川军立刻大乱了起来。
  而就在这时,十八军的另外两个旅也赶到战场,全军全面展开呈一个扇面形状,向沱河南岸的清军包围上来。
  第五卷 飞天篇 第七十八章 徐州战役第二阶段(三)
  在这个时候,川军也显示出自己顽强的一面来,尽管这时处于下风,但并没有立刻溃败,而是与中华军展开激烈的白刃战。
  于是在沱河南岸,双方的士兵交错在一起,进行着殊死的战斗。喊杀声、惨叫声、枪响声、爆炸声全部都交错在一起。而渡过到沱河北岸的川军士兵也都纷纷又赶回到南岸,増援这边的川军作战。
  由于这吋双方进行白刃作战,中华军在武器上的优势并不大,另外在混战之后,十八军的骑兵师暂时退出了战斗,和川军交战的,只有两个旅的兵力,在人数上并不占优,而随着川军北岸部队的返回増援,还逐渐渐稳住了阵脚。
  川军的斗志之顽强,意志之坚决确实有些出乎于中华军的预料之外,因为按照以往的经验,如果是清军中的绿营汉军部队,在被中华军一阵猛冲猛打之后,就应该溃败了,但川军却还在坚持与中华军进行着殊死的战斗。
  而原因就在于,川军和清军中的绿营汉军有本质的不同,因为在清军中,排名第一的当然满八旗军,而接下来是蒙汉旗军,绿营汉军在清军之中,属于小媳妇,专门受气,而且待遇也是最差,因此绿营军的士气自然都要差得多。打顺风战还好些,一遇到逆风战,就会立刻溃败。
  而川军里面就没有分这样的三六九等,除了吴三桂嫡系的关宁军之外,其余的军队基本都一视同仁,有能力的上,没能力的下,想要晋升,必须建立军功,而且四川实际是一个半独立的状态,川军也不用看满军的脸色行事,这样一来,斗志自然要高得多,而在作战的时侯,也人人死战不退。因此这时的局势,一时出现了僵持状态。
  但就在这时,在沱河北岸埋伏的南京军区第七军也终于赶到了战场,在北岸向川军发动了攻击。在中华军的前后夹击之下,川军就算再顽强,也终于抵挡不住了,败下阵来。
  但这时川军的前后道路都被中华军堵住,只能沿着沱河的河道逃跑。但在水中逃路,无论是动作还速度,都要比在岸上慢得多,而旦虽然沱河水浅面窄,但在河心最深处,也差不多能达到口鼻,在一些局部的地方,还是能到没顶,一不留神,就会栽倒在水里,轻则被呛得昏头转向,重的被淹死也不是不可能。
  同时中华军的骑兵师也再度出动,沿着沱河的河岸边追击川军,远的用火枪射击,近得用马刀、长枪砍刺,有不少骑军还策马冲进沱河里被追杀清军,而在这个时候,骑军的优势也完全体现出来了,因此川军被杀得死伤无数,纷纷栽倒在河水里,后来连整条河流都被鲜血染红了。而也有不少川军见实在逃不过了,便举手投降。
  战斗在下午四时左右结束,川军一共被斩杀一万八千余人,另外还俘虏了八千余名川军,而逃走的川军只有三千余人,川军的主将韩大任,也死在乱军之中。耿仲明两路进军,救援砀山县,有一条就这样基本被中华军消灭了。
  击溃了韩大任部之后,尤洪亮也从俘虏那里得知了另一路清军的进军路线,于是尤洪亮只留下一个师在这里清理战场,搜找残余败军,并且看守俘虏,自己带领着剩余的人马立刻又向另一路的清军发动进攻。
  这时耿仲明已经得知韩大任部几乎全军覆没之后,那里还敢进军,立刻下令转头返回陈州。幸好是他这一路的人马始终要比韩大任部晚了半天的路程,而且又撤退的及时,因此才没有被中华军追上,不过大队人马虽然逃脱了,但付责断后的八千人马却被中华军围住,逃脱不了,结果被中华军歼灭了三千余人,其畲全部投降。
  而耿仲明率军逃回陈州之后,部下的人马己损失近半,只剩下四万余人。而随后尤洪亮丈率领大军一路追击,又连续夺毫州、鹿邑等地,兵锋直逼陈州。不过这肘中华军所抓的俘虏已经达到了一万五千余人,严重的拖住了中华军的进程,因此尤洪亮命第七、十七军驻守在亳州、鹿邑一带,而自己带领十八军,押解着俘虏返回宿州。
  就在尤洪亮率军阻击耿仲明部的援军同时,在砀山县这边的战场上,中华军对被围的尚善部发动了最后的进攻,因为这时利用尚善部吸引清军的援军,歼灭清军的有生力量的目地已经达到,那么留着尚善部,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因此也到了该收网的时候了。
  这时尚善部被困的兵力还有三万余众,而且粮草也十分充足,但守军的士气十分低落。原来清军布置好阵地之后,满以为可以固守待援,但中华军对清军发动进攻,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将清军的阵地占领了大半,也让清军明白,自己建立时阵地根本就挡不住中华军的进攻。好在是在那之后中华军就停止了攻去,而且在随后的几天里,还能够听到西边传来密集的枪炮声音。那是勒克德浑在向中华军发动进攻。
  这个情况也让被困的清军着实兴奋了一阵,也又鼓起了一些士气,人人都盼着援军能够杀到这里,给自己解围,因此在防守的时候,也用心了不少,但清军确实有些被中华军打怕了,只是躲在阵地里,并不敢向外冲杀,去配合援军作战。
  但西边的战斗仅仅只持续了二天的时间,就悄然无声了,显然是援军己被中华军击败,不少清兵顿时心里一阵冰凉,当然也有一些人仍然还抱以幻想,也许援军是打算用什么战术,比如声东击西或者是迂回包抄,还会进中华军发动进攻,来救援自己的。
  又过去了二三天,但无论是那一个方向,都没有一点动静,清军们这时也才都彻底绝望了。而就在这时,中华军也向清军阵地发最后的进攻。
  这时除了少数清兵以外,大多数的清兵,由其是汉军根本就没有任何战斗的意志,打是肯定打不过中华军,而且现在清军己被包围,逃又没有地方可逃,因此不少清兵在中华军突入阵地之后,就立刻投降了,就算还有小部份清兵负隅顽抗,但也抵挡不住中华军的进攻,在其中有一个村子里,一批不愿就这么和中华军拼命的士兵,自动组织起来,抓住了主张与中华军拼死一战的主将,送给中华军投降。
  结果不到一个时辰的时间里,清军就连续丢失了四个村子的防守阵地,兵力也减少了大半,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向中华军投降。这时尚善被围在一个村子里,身也只剩下四千多的守军,因为这一批清兵大多都是满军,因此到是还在坚持防守,而清军剩下的另一个村子,也己被中华军分割包围,虽然看得见,但己无法联络了。
  而中华军己将清军仅存的两个村庄阵地团团围住,根本就无路可逃,不过指挥作战的赵英杰并没有下令立刻发动进攻,而且派出降兵向这两个村子的清军喊话,让他们放下武器投降。
  这时尚善已经对坚守阵地,等待援军不抱任何幻想了,但他也知道,自巳是清廷的宗室,就算是投降,估计也不会有好结果的,与其投降,不如在这里和中华军拼死一战,以身殉国。因此对降兵在阵地外的喊话根本不予理睐,还派士兵向降兵开枪射击,打死了几名喊话的降兵,而其他降兵见了,也都立刻退了回去。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